【馆藏】暗箱的历史演变

标准型暗箱(丽水摄影博物馆藏,路万江提供原件参照)

产地:法国

年代:1820年左右

简介:该暗箱于1820年左右制造于法国,机身抽拉调焦,新月形镜片。机身内呈45度放置的镜子,将由镜头摄入的景物向上映到毛玻璃屏上,供铺纸描画之用。所以,它又称“描画箱”。照相机就是在暗箱的基础上加装了感光材料而制成的。


暗箱制作

1.制作模型

2.上漆前

3.上漆

      春秋战国时期(公元前5世纪),墨子《墨经·经下》中记载了小孔成像现象。

      小孔成像原理:物体反射的光线从一个小孔穿过后,在对面的墙壁上投射出与原物体上下颠倒的影像。

      古希腊时期(公元前4世纪),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中描述了倒影成像这一自然现象。

      先秦时期(公元前3世纪),韩非子在《外储说左上》中记载了小孔成像现象:“‘筑十版之墙,凿八尺之牖,而以日始出时加之其上而观。’周君为之,望见其状尽成龙蛇禽兽车马,万物之状具备。”

      北宋时期(公元11世纪),政治家、科学家沈括在《梦溪笔谈》卷三《辩一·阳燧》中描述了小孔倒影成像原理:“阳燧照物皆倒,中间有碍故也……”

      欧洲中世纪(公元11世纪),阿拉伯学者阿尔哈曾观察到孔越小时,成像倒影越清晰;反之则图像越模糊。

元代(公元14世纪中叶),天文学家赵友钦在《革象新书》中描述小孔成像的清晰度与孔的大小的关系。

     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(14世纪-16世纪末),人们通过掌控和利用小孔成像原理研制产生了“暗箱”,暗箱成为艺术家和制图者的创作工具。17世纪-19世纪,暗箱不断被改进,更好的镜头带来了更清晰的画面,人们通过使用镜子倒置图像转化为正像,将图像投射到便于绘制的平面上。由于改进后小尺寸的暗箱携带更加方便,暗箱成为普遍使用的绘图辅助工具。

▲文艺复兴时期,斯蒂芬德拉·德拉·贝拉描绘的相机暗箱里的佛罗伦萨

▲1646年,阿塔纳斯·珂雪描绘的大型便携相机暗箱

▲便携式暗箱成为普遍使用的绘图辅助工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