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十九世纪古典相机】早期拍摄彩色照片的三色相机

   拍摄彩色照片在当下的数码时代是自然而然的。在20年前的机械相机时代也毫不费力,只须装上彩色胶卷拍摄即可。但在彩色胶卷没有发明前,人们要得到彩色照片,常见的只有人工着色方法制成的,其实那不是真正的彩色照片,只是美术作品而已。真正的彩色照片诞生于100多年前,使用专门的以三原色原理为基础的“三色相机”和玻璃干板拍摄,并使用“减色法”才能获得彩色照片。

   从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银版摄影术以来,人们对银版照片清晰的效果赞叹不已的同时,就一直希望能够以完全的色彩再现被摄景物。在其后的数十年间,一些科学家、摄影家就记录和重现彩色影像技术,进行了不懈的研究、实验。以三原色原理为基础的光学理论,为三色相机拍摄玻璃干版彩色照片,提供了技术上的指导。

   要了解三色相机的工作原理,以及三色法彩色照片的生成,我们先得了解一点儿相关的光学知识,诸如原色、间色、复色、补色、加色法及减色法。

   原色:世界上众多物体千变万化的颜色,都是由红、绿、蓝三种原色组合而成的,都是该物体对三原色光,产生的程度不同的反射或吸收而呈现的。

间色:是由两种原色光混合而成。原色的混合,可以按红、橙、黄、绿、青、蓝、紫的顺序,推知其色彩结果:红光与绿光混合,产生黄光。红光多,绿光少,产生橙光。黄光与橙光都是红与绿的中间色。绿光与蓝等量混合,产生青光。绿光多,蓝光少,产生绿青光。蓝光与红光混合,产生品红光。蓝光多,红光少,产生紫色光。改变三原色光的比例,还可以得到其它各种不同颜色的效果。

   复色:间色与间色相混合,即为复色。如黄光与品红光混合,产生红光。黄光与青光混合,产生绿光。青光与品红光混合,产生蓝光。

补色:当两种色光相叠加后,如果呈现为白色,那么,这两种色光则互为补色。比如,三原色中的红、绿、蓝的补色依次为黄、品红、青色。

   加色法:用红、绿、蓝三个滤光器,把物体分别拍摄成三张分色负片,之后再印制成透明正片(也可反转冲洗而成)。把正片分别装入三个幻灯机中,并在幻灯机镜头前加上拍摄该负片所用的滤镜,调整三台幻灯机,使其在银幕上的投影完全重合,这时,就会还原出被拍摄物体天然的颜色,实现物体的正确色彩再现。加色法只能实现物体真实色彩的投影。

   减色法:减色法与加色法的区别在于,加色法是利用三个原色光红、绿、蓝相叠加而成的。而减色法则是利用三个原色光的三个补色的减色而成的。即把物体分别拍摄成的三张分色正片,分别染成拍摄该底片所用滤光器颜色的补色,之后,互相叠合成为被摄物体的天然彩色照片。减色法可以制成物体的真实色彩的照片。

机械相机时代所用的彩色胶卷,即是用减色法原理制成的。

    1861年,英国人詹姆斯.克拉克.麦斯威尔(James Clerk Maxwell最早向公众演示了用红、绿、蓝三种原色光同时投射到屏幕上,可以重现景物的不同色彩,这一演示过程就是“加色法”的成像原理,它与“减色法”共同构成了彩色摄影的基础。并与其后出现的微粒彩屏干版、三色树胶印相法等技术一道,让彩色摄影成为一种可能。在此要提到的是,1861詹姆斯.麦斯威尔让摄影师汤姆斯.萨顿(Thomas Sutton所做的“苏格兰格子丝带”图片,被许多人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张“彩色照片”。对此,本人不敢苟同,理由有二:一是,那时加色法图像只能投影,不能直接得到彩色相片。二是,这张“彩色照片”是依据投影经过人工上色处理的。如果人工修饰上色后的照片也算作彩色照片的话,那么,1840年后许多银版着色相片岂不是更早的“彩色照片”?如果一定要选出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的话,法国人路易斯.杜考斯..赫隆(Louis Docos du Hauron,1869年——1879年间用三色碳透明片拍摄、印制的“公鸡的平静生活”,恐怕更符合第一张彩色照片的条件。



   艾克洛三色相机的发明者,美国人弗雷德里克.尤金.艾维斯(Frederic Eugene Ives)于19世纪末发明了使用三色法拍摄、印制彩色照片的系列方法。之后,与投资人赫斯在费城成立了“赫斯. 艾维斯公司”。1911年该公司推出了使用这种方法拍摄彩色照片的艾克洛三色相机。它由柯达公司的鹰眼工厂按授权合同制造。

   艾克洛三色相机外观属于方箱式相机,它是人类利用“三色法”原理,尝试进行彩色摄影最早的专用相机之一。机身内部的底片盒分别放置三个3¼ * 4¼英寸玻璃干板底片,分光器使底片分别记录红、绿、蓝三种色光。曝光后,在暗房进行加工、修饰,制成彩色照片。该相机使用ULTRO镜头,最大光圈F8、速度INST、B、T门。

   稍晚一些的1918年,柏林的Bermpohl公司推出一款柚木机身,带调焦皮腔的自然色(Naturfarben)牌三色相机,它仍使用三色法原理,用分光器将由镜头进入的光线,分别投射到三个各加装了红、绿、蓝色滤色镜后的31/4*41/4英寸玻璃干版上,使其分别记录红、绿、蓝三种单独色光。曝光后,在暗房补色、修饰、制片。该相机使用Rudolph Mever Gorlitz Doppel Plasmat 镜头,最大光圈F4,焦距22cm(该系列镜头焦距标注的区别是,二战前生产的标注为”cm”、二战后生产的标注为”mm”),速度1/75秒,B门。

   “自然色”三色相机使用的迈耶(Meyer Doppel  Plasmat)镜头,是由迈耶公司制造的。迈耶公司位于德国东部萨克森州小城格尔利茨(Gorlitz),是Hugo Meyer于1895年创立的,该公司刚开始名气平平,直到1915年光学泰斗鲁道夫(Dr . Rudolph)加入迈耶公司,利用当时出现不久的高通光性玻璃,设计推出了迈耶公司的系列大像场镜头(Plasmat),一时名声大噪。鲁道夫先生在1918年至1926年的8年中,把Plasmat镜头的最大光圈从1918年的Doppel  Plasmat  f/4,逐步拓展至1926年的Kino Plasmat  f/1.5。在当时,Plasmat系列镜头无可匹敌。迈耶公司作为一家老牌镜头生产商,一直与EXAKTA、ZEISS  IKON、Ihagee等公司合作,为他们提供镜头。如,Ihagee公司1936年生产的世界首台35mm单反相机的配套镜头,就是迈耶公司提供的。1964年,迈耶公司被潘太康(Pentacon)收购,至1968年停止生产其产品。

   20世纪初期出现的这类彩色摄影专用相机,都是使用分光器、三原色滤镜,使三张玻璃干版分别曝光,再以减色法制成彩色照片。由于此类相机拍摄的彩色照片,既需要专用相机,又需要复杂的暗房技术,所以不太为大众所接受,因此,这类专用相机流传下来的较少。

▼三色相机拍摄、印制的彩色照片:

参考书目:《彩色摄影》 徐振亚编  内蒙古人民出版社 1973年9月第一版

    本文曾发表于《摄影世界》2016.12期

(文章转载于路万江先生的订阅号“古典相机收藏”)